摘要: 《伤寒直格》,伤寒著作。金·刘完素撰,葛雍编。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三卷(原为六卷,或称六集)。从热病证治角度发挥伤寒蕴义。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阅读全文:]
摘要: 《御药院方》是著名的元代宫廷医家许国祯所著。该书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进行校勘,修改其错误,补充其遗漏,于至元四年(1267)刻板成书。全书共11卷,收方1000余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养生、美容等多方面内容。[阅读全文:]
摘要: 《轩岐救正论》,医论著作。六卷。明·萧京撰于1644年。作者针对庸医不明医理,执方误人,采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故以“轩岐救正”为书名。卷一医论,统论生理、病理、治法和方剂;卷二四诊正法,以脉诊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三药性微蕴;卷四、五作者医案;卷六医鉴、病鉴,内容系告诫医家、病[阅读全文:]
摘要: 《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著作。原书未分卷,后世有著录为10、11、12卷者。明代卢之颐(子繇)撰。其书初名《本草乘雅》,撰成于1647年。四数为“乘”,因各药分覈、参、衍、断4项解说,故名“乘雅”。书成逢[阅读全文:]
摘要: 《本草通玄》,明代李中梓撰。约刊于明末,1667年经尤乘增订,收入《士材三书》。本书为李氏药物专著,全书二卷。李氏将药物分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及金石十四部,共收药物3[阅读全文:]
摘要: 《神农本草经疏》,又名《本草经疏》,全书三十卷。作者为明朝缪希雍。刊于1625年。本书系将《神农本草经》药物和部分《证类本草》中药物共490种,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并各附有主治参互及简误二项,考[阅读全文:]
摘要: 《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1624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40余种,还汇集了采访148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阅读全文:]
摘要: 《本草正》,药物学著作,2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为《景岳全书》卷48~49。书中择常用药300种。[阅读全文:]
摘要: 《药性歌括四百味》,明代医家龚廷贤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阅读全文:]
摘要: 本书载药742种,内容有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品种鉴别、炮制方法、药性口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七情、服法等。其体裁是按声律写成对偶句,以便记诵。[阅读全文:]
摘要: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阅读全文:]
摘要: 《食鉴本草》,明,宁原著。尝取食物中可治疾之品,嘉靖年间(1522~1566年)辑成。并于其末附“养生食忌·养生导引法”。[阅读全文:]
摘要: 紫梢花又称紫霄花、花子。是一种简骨海绵科针海绵属动物脆针海绵Spongilla fragilis (Leidy)的干燥群体。[阅读全文:]
摘要: 牡蛎又称左壳、蚝壳、海蛎子壳、蛎蛤、牡蛤、海砺子皮。是一种贝壳左右2片,极不规则,厚而坚硬。左壳较大而凹,固着于海底岩石上;右壳较小而平坦,呈钙化质状。贝壳外表面有多层起伏的鳞片,灰白色、淡黄色、黄褐色[阅读全文:]
摘要: 杜仲叶又称思仲叶。是一种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叶。[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