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华氏中藏经》为综合性医著,又名《中藏经》,旧题汉·华佗著,撰年不详。本书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包括阴厥、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证,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也有较[阅读全文:]
摘要: 《疠疡机要》,麻风专著。三卷。明·薛己撰。约刊于16世纪中叶。本书对麻风病的本症、变症、兼症与类症的辨证治疗等予以全面阐论和辨析。尤其可贵的是本书收载麻风病治疗验案较多论述病候,条目比较清晰。现有《薛氏医案》本。[阅读全文:]
摘要: 《三消论》,一卷。金·刘完素撰,清·周学海注。亦有说后人托名刘完素。原无刊本。周学海于1884年刊行《周氏医学丛书》时,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本书以《内经》有关消渴病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宋以前诸医家的有关论述和发明,对于消渴病的病因、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发挥,使消渴病的脉因证治之理论趋于[阅读全文:]
摘要: 《经验奇方》,清代刘一明著。是一部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在每一疾病门类之后,首先以概述的形式介绍该病的主要特点及病因病机,其次论述治疗该病的主要方药。这种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论述方法具有条理分明、纲举目张的特点。[阅读全文:]
摘要: 《读医随笔》,清·周学海著。全书六卷,是作者汇集读书、临证之笔记整理而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脉法、运气、方药和临床各种杂证的辨治等。该书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论述精辟,颇有启发意义,适合于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及在校师生参阅。卷一证治总论;卷二形气、脉法类;卷三~四证治类,列各种病证证治;卷五方[阅读全文:]
摘要: 《医经原旨》,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本书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以作者十分推崇张景岳,故主要参酌《类经》中的注释,也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等类,共14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心法要诀》,伤寒著作。三卷(即《医宗金鉴》卷三十六~三十八)。清·吴谦等编撰。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伤寒论》原著,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阅读全文:]
摘要: 《审视瑶函》,眼科著作。又名《傅氏眼科审视瑶函》《眼科大全》《审视瑶函眼科大全》等。6卷。明·傅仁宇(允科)撰。首刊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卷首载眼科前贤医案及五轮八廓学说;卷1~2阐述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眼病的病因病机等;卷3~6以眼科病证为目,论述各病脉因证治,兼论小儿目疾、眼科针灸等。共列108证、300[阅读全文:]
摘要: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是清代汪昂所撰的中医著作,三卷。刊于1689年。本书选录《素问》《灵枢》二书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象、诊候、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参考历代《内经》注家之论作了简要注释。本书特点有二:其一,所选《内经》原文较为精要;其二,分类简单而注释精辟。现存数十种清[阅读全文:]
摘要: 《原机启微》,眼科著作,2卷。元·倪维德(仲贤)撰,初刊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上卷论病,计18则,如“淫热反克之病”、“风热不制之病”、“七情五劳役饥饱之病”、“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及“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等。下卷论君臣佐使、逆从反正及46首方药。附录为杂论,如“目为血脉之宗”、“内障外障”、“目[阅读全文:]
摘要: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为上下两卷,由其门人辑其治验整理而成,经徐灵胎批注。此系叶天士晚年方案, 且未经修饰。书中医案多为内科杂病,且未刊入《叶案存真》。叶氏善用经方的理法方药。本书共收方案五百余,其辨证论治法度严谨,遣方用药方法多变,多不袭成方,乃据病情加减而成,且用方多以经方为基础。本书堪称学[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