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气易览》是明代汪机编辑,门人陈桶校正的一本基础理论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明嘉靖七年(1528),系《汪石山医书八种》之一。该书取《素问》五运六气之说,论以明其理,图以揭其要,歌括以便于记诵,为初学运气者入门之书。载有六气主病方六首,五运主方十五首,多为治外感病常用方剂,其中六气主病方中风胜燥制火并汤、水[阅读全文:]
摘要: 《医辨》,又名《王宇泰医辨》,明朝王肯堂撰著,医案医话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该书上卷列中风、虚劳、水肿、胀满等十七证,中卷列伤饮食,中寒、伤暑、伤湿等二十四证,下卷列吐血、溲血、眩晕、惊悸恐等二十六证。[阅读全文:]
摘要: 《素问悬解》,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撰于1756年。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阅读全文:]
摘要: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今流传本系李氏门人尤乘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予考订、增补而成。2卷,49篇。以《内经》《难经》为基础,广引历代医家有关脉学论述,以按语或注释形式阐述脉学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内容全面,包括脉象机理,切脉部位、时间和方法,切脉注意事项,正常[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论注》是由清·柯琴编著的一本有关医学类伤寒著作。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阅读全文:]
摘要: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阅读全文:]
摘要: 《简明医彀》,综合性医书,8卷。明代孙志宏(克容)撰于崇祯二年(1629年)。其书名涵义,据作者自序称:“其书备而不冗,约而不漏,义类浅显,人人可解,若射必有彀,故命曰《简明医彀》。”全书8卷,卷1为“要言十六则”,重点论述养生、察病、辨证、制方法则、药物炮制等,为全书之总括。卷2~3论及六淫及七情九气致病和病证[阅读全文:]
摘要: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颇为细腻。在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用药,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等方面发挥尤多。[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直格》,伤寒著作。金·刘完素撰,葛雍编。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三卷(原为六卷,或称六集)。从热病证治角度发挥伤寒蕴义。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阅读全文:]
摘要: 《御药院方》是著名的元代宫廷医家许国祯所著。该书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进行校勘,修改其错误,补充其遗漏,于至元四年(1267)刻板成书。全书共11卷,收方1000余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养生、美容等多方面内容。[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