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伤寒发微论》,伤寒著作。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二卷。宋·许叔微撰。许氏深研仲景学说,历述伤寒七十二证证治,阐解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并扼要地辨析了伤寒、中风、风温、温疟等病的脉证,不乏个人新见,常给人以启发。[阅读全文:]
摘要: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药学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刊于1736年。本书选辑《神农本草经》中主要药物100种,结合临床加以简要的注释。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里历代《本经》注疏中偏重阐发古本草药性机理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指导著作。《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从临床药用实效出发,推原古本草学用[阅读全文:]
摘要: 《本草害利》,古代中国药学著作。凌奂编撰,作者得其师吴古年《本草分队》,遂以此为基础,集诸家本草药论,补入药物有害于疾病之内容,更名《本草害利》。《本草害利》一书,集历代本草及名医经验,结合自己丰富临床经验,选用常用药物,删繁就简,先陈其害,后叙其利,并详述其出产、形状、炮制方法,书中提出“药害”理[阅读全文:]
摘要: 《医学纲目》,40卷,明·楼英编,刊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卷一至九为“阴阳脏腑部”,卷十至二十九介绍各脏腑有关病证治,卷三十至三十三为伤寒部,卷三十四至三十五为妇人部,卷三十六至三十九为小儿部,卷四十为运气部。前代医书编写多以病为纲,只作一次划分,至楼氏始以五脏六腑为纲,各脏腑所属疾病为目,一二[阅读全文:]
摘要: 《太平圣惠方》,方书,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王怀隐、王祐等奉敕编写。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淳化三年(992年),历时14年编成。本书为我国现存公元10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包括宋太宗赵光义在潜邸时所集千余首医方,及太平兴国三年诏医官院所献经验方万余首,经校勘类[阅读全文:]
摘要: 《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本,10卷。东汉·张机(仲景)著,金·成无已(聊摄)注。书成于金皇统四年(1144年)。为《伤寒论》第一个全注本。其原文之编排,卷1为《辨脉法》《平脉法》;卷2~4为《伤寒例》、辨痓(痉)湿暍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卷5辨阳明病、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卷6辨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阅读全文:]
摘要: 《邯郸遗稿》,妇产科著作。不分卷。明赵献可(养葵)撰。撰年不详。赵氏于前人基础上倡命门学说,并用之于女科。认为妇女诸病,多因肝脾肾三脏机能失调所致,与命门水火盛衰之关系尤为密切;又谓命门为人体生命之根本,命门有主宰妇女发育、生殖之功能。故治疗偏重于壮肾益脾,选方多以六味、八味、补中益气、六君为主,学[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补例》,2卷。清代周学海(澂之)撰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作者有意于补阐晋代王叔和《伤寒例》中“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之旨,提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见自序)。遂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予以阐析,故以《伤寒补例》为书名。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阅读全文:]
摘要: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录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名医医案专著,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