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病论》,清代雷丰(少逸)1882年著成,为时病通论著作。该书为首部关于时病的专著。全书8卷,列四时病70余种,从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方面详加论述,并于每一病证后附列自己治案。书中所言时病,是不同于瘟疫的一类因四时不正之气引起的季节性疾病。其书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阅读全文:]
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灵枢经》注本,又名《灵枢注证发微》,9卷81篇。明代马莳撰,首刊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全注本。马氏以南宋史崧所藏《灵枢》传本为基础,分为9卷81篇,逐篇逐节加以注释。由于马氏擅长针灸学,因此他在《灵枢》的注释中,对经络穴位部分较为详明,并附有经络腧穴图解[阅读全文:]
摘要: 《药性切用》是清代徐大椿撰著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 为《徐灵胎医略六书》《徐灵胎医书三十二种》之一。但亦有非徐氏所撰之说。全书收药七百二十六种,分草、木、果、菜、谷、金石、水、火、土、禽、兽、虫、鱼、鳞、介、人十六部。每药依次阐述异名、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炮制、禁忌等[阅读全文:]
摘要: 《医学要数》,明代胡文焕撰,基础理论类中医著作。该书汇集与数字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如一息、二阳病、三焦、四海、五郁、六不治、七诊、八会、九针、十变、十二原、十五络等,逐一详加诠释,释文以引录文献为主,略加评述。[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论条辨》为方氏研究《伤寒论》呕心之作。方氏指出仲景之书兼论伤寒杂病,六经应统伤寒杂病,而伤寒不能统六经,删去王叔和所撰之伤寒序例,将“辨脉法”、“平脉法”移至卷末,重编仲景原文,考订字句,详予注释。[阅读全文:]
摘要: 《张聿青医案》,清·张乃修原著,经其门人吴玉纯(文涵)整理编次而成。全书20卷,收录张氏临床诊治医案1100条例,按外感、内伤、杂病编排,于每一病证后附以医案。选案严谨,记录翔实,辨识精细,论证精当,处方确切,记载了张乃修先生疗效卓著的临床经验与用药特点,尤其是每案后的批注,切中肯綮,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阅读全文:]
摘要: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分两部:《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均系明代医家戴原礼撰著。前者十二卷,分十二门,列若干病证,详述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及治验等。后者四卷,根据前述病证列出所用方药。其中汤类方167首,饮类方36首,散类方104首,丸、丹、膏类方135首。二书互为参阅,有证有方,便于临床[阅读全文:]
摘要: 《慎柔五书》,书名。五卷。明·胡慎柔撰。初刊于1636年。现存系经清·石震校订本。内容包括:师训第一,医劳历例第二,虚损第三,痨瘵第四及医案第五,共五篇,具有丛书性质。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其学术思想系本李杲《脾胃论》学说,其治疗方法亦以保护脾胃为主。[阅读全文:]
摘要: 《医垒元戎》,元代王好古仿照《伤寒杂病论》编撰的医书。初撰于1291年,后原稿佚失,经追忆“十得七八”,复刊于1297年。此书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证。学术渊源以张仲景为本,参酌补充张元素、李东垣等名家论述及证治之法。选方采用《和剂局方》者亦颇多。王氏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书中记述自己的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