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基本信息
别名:黄耆、木耆、绵黄芪、王孙、箭芪、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百药绵、独根。
来源: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干燥根。
产地: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等地;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华北及甘肃、四川、西藏等地。传统认为山西绵黄芪质量最佳。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植物形态
蒙古黄芪
多年生草本,高 40 - 100 厘米。主根长而粗壮。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 12 - 18 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 5 - 10 毫米,宽 3 - 5 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有短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多数,密集呈头状;花萼钟形,萼齿 5;花冠黄色至淡黄色,蝶形,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 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具短喙,基部有长子房柄,被黑色短柔毛,成熟时开裂。种子 5 - 6 颗。花期 6 - 7 月,果期 7 - 9 月。
膜荚黄芪
形态与蒙古黄芪相似,主要区别为:小叶 6 - 13 对,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 7 - 30 毫米,宽 4 - 12 毫米。子房被柔毛。荚果被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短柔毛。
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 30 - 90 厘米,直径 1 - 3.5 厘米。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效主治
功效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
脾气虚证:黄芪为补脾益气要药,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常与人参、白术、茯苓等配伍,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味等。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黄芪能补气升阳举陷,多与升麻、柴胡等药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肺气虚证:能补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等症,常与紫菀、款冬花、党参等药配伍,以增强补肺定喘之功。
气虚自汗:善能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常与白术、防风配伍,如玉屏风散;若治气虚外感自汗,可与桂枝、白芍等药同用。
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黄芪有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之效。治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常与人参、当归、白芷等药配伍,如托里透脓散;治疮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常与当归、人参、肉桂等药配伍,如十全大补汤。
水肿、小便不利:能补气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肿,常与防己、白术等药配伍,如防己黄芪汤。
血虚萎黄,气血两虚:黄芪能补气以生血,常与当归配伍,如当归补血汤,用于治疗血虚证或气血两虚证。
痹痛麻木,半身不遂:能补气行滞通痹,对于因气虚血滞,筋脉失养所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等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药配伍,如补阳还五汤。
用法用量
内服:9 - 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使用注意
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均不宜用。
服用黄芪时应注意剂量,过量服用可能会出现头晕、失眠、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化学成分
黄芪主要含皂苷类成分,如黄芪甲苷、黄芪乙苷等;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苷等;多糖类成分,如黄芪多糖等;此外,还含有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调节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芪具有强心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还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有补血作用;同时,还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和氯化物的排泄,可用于治疗肾病水肿等。
抗衰老作用:黄芪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延缓细胞衰老;还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对血糖的影响: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既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又能升高低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
配伍药方
①治表虚自汗:防风30克,黄芪(蜜炙)、白术各60克。每服9克,水一钟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医方类聚》引《究原方》玉屏风散)
②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黄芪(去芦,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每服12克,水二盏,生姜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不拘时候。(《严氏济生方》芪附汤)
③治吐血不止:黄芪7.5克,紫背浮萍15克。为末。每服3克,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④治肠风泻血:黄芪、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传家秘宝》)
⑤治尿血、砂淋,痛不可忍:黄芪、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60克,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