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节菖蒲
基本信息
别名:小菖蒲、外菖蒲、节菖蒲、鸡爪莲。
来源:九节菖蒲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 Anemone altaica Fisch. ex C. A. Mey. 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甘肃东部。主产于陕西太白、宝鸡、凤县、周至;河南灵宝、栾川、卢氏;山西垣曲、闻喜、夏县等地。
采收加工:谷雨前后采挖根茎,洗净,晒干,搓去细根,簸去杂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 11 - 23 厘米。根状茎横生,圆柱形,长约 4 厘米,直径 2 - 3.5 毫米,节间长 3 - 5 毫米,有多数须根。基生叶 1,有时不存在,三出复叶,小叶片有长 0.5 - 1 厘米的柄,卵形,长 2 - 4.2 厘米,宽 1.2 - 3 厘米,三全裂,全裂片有细柄,又不等二或三深裂,边缘有缺刻状牙齿,背面有疏柔毛;叶柄长 4 - 10 厘米,有白色柔毛。花葶有白色柔毛;苞片 3,轮生,叶状,长 2.5 - 4 厘米,三全裂,中全裂片狭倒卵形,长 2.2 - 2.5 厘米,顶端有少数小牙齿,侧全裂片稍斜;花梗 1,长 1.5 - 2.5 厘米,有白色柔毛;萼片 7 - 10,白色,倒卵形或长圆形,长 1.5 - 2 厘米,宽 3.5 - 7 毫米,顶端圆或钝,无毛;雄蕊长约 4 毫米,花药长约 1 毫米;心皮约 20,子房密被白色柔毛,花柱短,柱头小。瘦果卵球形,长约 4 毫米,有白色柔毛。4 - 5 月开花,5 - 6 月结果。
药材性状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 1 - 10cm,直径 1 - 4mm。表面棕黄色至暗棕色,具多数半环状突起的节,其上有鳞叶痕,斜向交互排列,节上可见点状突起的小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白色,有粉性,可见淡黄色小点(维管束)6 - 12 个,排列成环。气微,味微酸而麻舌。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肝、脾经。
功效主治
功效
开窍化痰,醒脾安神。
主治
热病神昏:可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等症,常与郁金、连翘、竹叶卷心等清热开窍之品配伍,以增强清热开窍、醒神之功。
癫痫痰厥:能化痰浊,开心窍,对于癫痫发作,痰涎壅盛,神志不清者,可与半夏、天南星、远志等化痰开窍、息风止痉药同用。
失眠健忘:有醒脾安神之效,适用于脾胃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的失眠、健忘、耳鸣、耳聋等症,常与石菖蒲、茯苓、远志等健脾化痰、安神之药配伍。
胸闷腹胀:能行气化湿,醒脾开胃,对于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症,可与苍术、厚朴、陈皮等化湿行气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1.5 - 6g,煎服。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精滑者慎服。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化学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其成分有顺式甲基异丁香酚、反式甲基异丁香酚、顺式丁香烯、反式丁香烯、榄香素、细辛醚等;还含有棕榈酸、琥珀酸等有机酸以及氨基酸、糖类等成分。
药理作用
镇静作用:九节菖蒲煎剂能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抗惊厥作用:对小鼠电惊厥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可降低惊厥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抗惊厥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益智作用:能改善东莨菪碱所致小鼠的记忆障碍,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影响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等途径发挥益智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对胃肠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配伍药方
①治小儿急惊风,高热抽搐:鲜九节菖蒲9克,捣烂滤汁,加姜汁数滴灌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②治耳聋:九节菖蒲12克,水煎服;或鲜菖蒲捣烂,取汁滴耳。(《甘肃中草药手册》)
③治胸腹闷胀,消化不良:九节菖蒲9克,莱菔子15克,六曲12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