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殁膜状叶,鲜用或晒干。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别名
芦茅根、苇根、苇子根、芦头。
英文名
Phragmitis Rhizoma。
来源
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高大草本,具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轮毛状。圆锥花序大型,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小穗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第1花通常为雄性,两性花具雄蕊8枚,雌蕊1枚,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
产地分布
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鲜芦根:长圆柱形,有时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毫米,有小孔排列成环。无臭,味甘。干芦根: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内服煎汤,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黏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临用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药理研究
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化学成分
含薏苡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5%),脂肪(l%),碳水化合物(51%),天冬酰胺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胃热消渴:芦根15克,麦门冬、地骨皮、茯苓各9克, 陈皮4.5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百日咳,咯血:芦根30克,卷柏6克,木蝴蝶6克,牛皮冻7.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大叶性肺炎,高热烦渴,喘咳:芦根30克,麻黄3克,甘草6克,杏仁9克,石膏15克。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④治咽喉肿痛:鲜芦根,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⑤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湖南药物志》)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2.《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3.《新修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4.《日华子》:“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5.《本草蒙筌》:“解酒毒。”
6.《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
7.《医林纂要》:“渗湿行水,疗肺痈。”
8.《天宝本草》:“清心益肾,能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皆可治,夜梦颠倒并遗精。”
9.《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传说渊源
从前江南某山区有个开生药铺的老板。因为该地方圆百里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有一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来到这药店问老板吃什么药,老板说退热吃“羚羊角”,五分羚羊就要十两银了。穷人说:“求你少要点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穷人没办法,只好回家守着孩子痛哭。正巧外面来了个讨饭花子,听说这孩子发高烧,家里穷得无钱买药便说:“退热不一定非吃羚羊角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有一种药不花一分钱。”“什么药?”“你到河塘边挖些芦根回家烧汤喝,芦根治病效果很好。”穷人急忙去挖了些鲜芦根回家煎汤给孩子服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烧,穷人十分高兴,就和叫花子交了朋友。从此这里人们发热时再用不着求那老板了。芦根成了一种不花钱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