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凤蝶
虎凤蝶(学名:Luehdorfia puziloi)是虎凤蝶属的蝴蝶种类,成虫体态中型,翅膀基色为黄色,前翅外缘有宽的黑带,翅面有一些黑色短纹,犹如虎皮。后翅外缘波形,尾突短,外缘黑带上镶有弯月形黄斑,黑带的中间嵌有蓝色斑点,最里面有一列弯月形红斑,十分美丽。喜欢生活在光线较强而湿度不太大的林缘地带。飞翔能力不强。经常寻访的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科植物。完全变态,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产卵于芸香科、樟科、伞形花科及马兜铃科等植物上。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
形态描述
成虫:翅展50—60 mm。体黑色而具灰黄毛。翅黄色。前翅上半部有7条黑色横带,其中基部第1、2、4条及外缘区的1条宽黑带直达后缘,且外缘宽带内嵌有1列黄色短条斑(外侧)和1条似显非显的黄色横线(内侧)。后翅外缘锯齿状,在齿凹处有黄色弯月形斑纹,在弯月形斑外侧有相应的镶嵌黑色和黄白色的边;翅的上半部有3条黑色带,其中基部1条宽而斜向内缘直达亚臀角;中后区有1列不太显著的新月形红色斑,红斑外侧有不十分明显的蓝斑列;臀角有红、蓝、黑三色组成的圆斑。尾突较短。翅反面色淡,斑纹宽而清楚。后翅中后区的红色浓而清楚,外缘随波有黄色月牙形斑纹,内侧镶有黑色边,再向内有橙黄色长方形斑。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1对细长,呈双钩状;抱器瓣宽足状,抱器腹与抱器端长,抱器腹具强毛刺,抱器端中部明显凹入,抱器背短。阳茎细长,末端尖,强度骨化。
卵:球形,表面光滑,淡绿色,有明显的珍珠光泽。直径1.02—1.05 mm,高0.82—0.85 mm。
幼虫:1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色长毛。前胸背板黑褐色,具弱的光泽,两侧有5对黑色长毛,其中中部的毛最长。刚孵化的幼虫黑褐色,取食后转为褐色半透明。中胸亚背线上的毛特别长,其末端无色。后胸及第8、9腹节亚背线上的毛比其他体节上的毛长。肛上板黑褐色有光泽,具10对黑毛。老熟幼虫头宽约2.80 mm。身体黑褐色,前胸及第1—8腹节气门下各有1个鲜黄色的圆斑。
蛹:体长约18 mm。头部有1对小突起,该突起内侧有1对更小的隆起,上生极短的黑毛。翅基部的隆起形成钝角形突起。第4腹节以后的各腹节的气门下线上有1个生短毛的瘤突。身体黑褐色有弱光泽,各隆起部分呈黄褐色。体表多覆盖有污黄色物质
生物习性
栖息环境:喜欢生活在光线较强而湿度不太大的林缘地带,如山地森林边缘、丘陵地带的灌木丛等,也会出现在城市公园、校园等有花草树木的地方。
食性:成虫主要吸食花蜜,经常寻访的蜜源植物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科植物,也会飞入田间吸食油菜花或蚕豆花蜜。幼虫则以芸香科、樟科、伞形花科及马兜铃科等植物为食,如细辛、杜衡等。
活动规律:成虫多在白天活动,尤其是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时分,它们会在花丛中飞舞觅食、寻找配偶。飞翔能力不强,通常在特定的狭小地域内活动。
分布范围
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此外在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也有发现。
其他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繁殖方式
交配:成虫每年 3 月上旬从越冬蛹中羽化出来,雄性羽化后即开始寻找雌性进行交配。雄性和雌性的比例大约为 1:4,雄性可以进行多次交配,交配后的雌性尾端会生出一片棕色薄圆片,防止再次交配。
产卵:雌性成虫在交配后,会寻找合适的寄主植物产卵,通常将卵产在叶片的背面,卵集中成片。
孵化: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幼虫破壳而出。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一般要蜕 5 次皮,才能变成老熟幼虫。
化蛹:幼虫生长发育到成熟阶段,就停止取食,选择适宜的场所,在寄生植物上吐丝,把胸部和植物围起来并固定好,之后蜕掉最后一层皮,形成缢蛹。经过一段时间的蛹期发育,成虫从蛹壳内爬出来,完成羽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在中国,虎凤蝶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 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致危因素:虎凤蝶生存面临诸多威胁,其自身繁殖能力有限,一年只有一代,且寄主植物单一。此外,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如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开发等,导致其生存空间缩小。同时,非法捕捉、采集虎凤蝶用于标本制作或贸易,也对其种群数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