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舌诊著作,1卷。清·张登撰于康熙七年(1668年)。乃取《观舌心法》删繁正误,摘录其中有关伤寒舌象120种,参入其父张璐部分治案及作者个人经验汇编而成。所述舌象归纳为白胎舌、黄胎舌、黑胎舌、灰色舌、红色舌、紫色舌、霉酱色胎舌、蓝色胎舌及妊娠伤寒舌9类,每类冠以总论,下附各舌象图加以说明,兼述病机及治法。内容简要,条理清晰。
基本信息
年代与作者:清代张登(诞先)撰,张倬(飞畴)补编。成书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 年)。张登悉心研究伤寒舌诊,著成初稿,后由张倬加以补订整理,使该书内容更为完善。
学术地位:是中医舌诊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舌诊理论和实践。
作者简介
张登,字诞先,为清代名医张璐之长子,幼承家学,医术颇精。撰舌诊著作《伤寒舌鉴》1卷。曾与其弟张倬一道助父张璐编辑《张氏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等书。
内容特点
舌象图谱丰富:书中收录了 120 幅舌象图,详细描绘了各种不同的舌象表现,包括舌质的颜色(如淡红、红、绛、紫等)、舌体的形态(如胖瘦、老嫩、齿痕等)以及舌苔的性状(如厚薄、润燥、腐腻、有无斑点等)。这些图谱直观形象,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视觉参考,有助于准确辨认各种舌象特征。
分类细致:将舌象按照不同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进行了系统分类。例如,分为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红舌、紫舌等几大类,每一类下又根据具体的舌象表现进一步细分,如白苔舌又分为薄白苔、厚白苔、白滑苔、白燥苔等多种情况。这种细致的分类方法便于读者对复杂的舌象进行归纳和鉴别。
结合伤寒辨证:紧密结合伤寒病的辨证论治进行阐述。书中详细说明了不同舌象在伤寒病不同阶段和不同证型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以及预后转归等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通过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判断邪气的进退,如舌苔由白转黄、由薄变厚,多提示病情进展,邪气入里化热;舌质的改变则可反映正气的盛衰,如舌质淡白多为气血亏虚,舌质红绛则为热入营血等。
治法方药提示:在介绍每一种舌象时,不仅阐述其临床意义,还相应地给出了治疗原则和参考方药。这些治法方药是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而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流传影响
推动舌诊发展:《伤寒舌鉴》的问世,使中医舌诊在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重视,进一步推动了舌诊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它为后世舌诊专著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借鉴,促进了舌诊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临床实用价值高:该书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舌象,从而为伤寒病及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书中所总结的舌象与病情、治法之间的关系,至今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PDF分享:
伤寒舌鉴: https://url46.ctfile.com/f/58034446-1314933031-df85ac?p=1462 (访问密码: 1462)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