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   
[0] 评论[0] 编辑

三七

三七
三七
基本信息
别名:田七、金不换、血参、参三七、滇三七、文州三七等。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云南文山州各县,文山县、砚山县、马关、西畴、广南、麻栗坡、富宁、邱北等,广西田阳、靖西、田东、德保等地也有种植。云南文山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习称 “文三七”“田七”,为著名的道地药材。

植物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 20 - 60 厘米。主根肉质,1 条至多条,呈纺锤形。
茎暗绿色,至茎 先端变紫色,光滑无毛,具纵向粗条纹。
掌状复叶 3 - 6 片,轮生茎顶;小叶 5 - 7,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
伞形花序单个顶生,花小,淡黄绿色;花萼杯形。
果实扁球形,成熟后为红色,内有种子 2 粒;种子白色,三角状卵形。花期 7 - 8 月,果期 8 - 10 月。

采收加工
一般于种后第 3 - 4 年的 7 - 8 月开花前采挖,称为 “春七”,此时根的饱满,质佳;若在 11 月种子成熟后采挖,称为 “冬七”,质较次。
挖出的根洗净,剪下支根、须根及茎基,大小分档,晒至半干时,边晒边搓,使其表皮光滑,体形圆整坚实,再晒至全干。

药材性状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 1 - 6cm,直径 1 - 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 2 - 6cm,上端直径约 0.8cm,下端直径约 0.3cm。
绒根:呈细小的圆锥形或丝状。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临床应用
出血证:三七止血作用广泛,又能化瘀,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单味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可治疗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如治疗吐血、衄血,可与花蕊石、血余炭同用,即化血丹。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三七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为伤科要药。凡跌打损伤,或筋骨折伤,瘀血肿痛等,可单味应用,以三七为末,黄酒或白开水送服;也可配伍活血、行气药同用,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
其他应用:现代临床还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等,常与丹参、川芎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3 - 9g;研粉吞服,一次 1 - 3g。
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阴虚血热之出血不宜单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皂苷、黄酮苷、氨基酸等。皂苷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也是目前研究较为系统的化学物质,包括人参皂苷 Rb₁、Rg₁、Rg₂、Re、Rd 等以及三七皂苷 R₁、R₂等。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山柰酚和它们的糖甙等。
还含有挥发油、多糖以及钠、镁、钙、铁等多种无机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三七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同时具有活血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栓形成。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等作用,能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能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还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安定与改善睡眠等功用。
抗炎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的组织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所含的多糖、皂苷等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
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常,但不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狗肾    下一篇 干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