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节要
《针灸素难要旨》,明代高武撰写的一部针灸著作,又名《针灸节要》《针灸要旨》。刊于1531年。共三卷。本书系将《黄帝内经》与《难经》中有关针灸理论予以分类汇编而成。
基本信息
年代与作者:《针灸节要》由明代医家高武编撰。高武生活于嘉靖年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医家,除《针灸节要》外,还著有《针灸聚英》《痘疹正宗》等。他对针灸学有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针灸节要》是其在针灸领域的重要著作。
创作背景:当时针灸学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穴位定位不准确、针法运用混乱等。高武有感于此,广泛搜集前代针灸文献,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删繁就简,编撰《针灸节要》,以规范针灸学理论和实践。
作者简介
高武,字梅孤,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代不详。青年时期爱好天文、乐律、兵法与骑射,曾于嘉靖年间(1522~1566)中过武举。
从中年时期起转而习医,后因遇到需要针灸治疗的患者,自愧束手无策,因此认识到学习针灸的必要性。他在《针灸聚英·引》中写道:“曩武谬以活人之术止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每遇伤寒入血室、闪挫诸疾,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
高氏学习并从事针灸医术过程中,曾编撰成《针灸节要》及《针灸聚英》二书。
高氏认为针灸穴位的位置在男子、妇女和儿童身上存在某些差别,因此于16世纪中叶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标准。
据《鄞县志》记载,高氏还著有《射学指南》《律吕辨》。又据《医藏目录》所载,其还著有《痘疹正宗》。
内容特点
穴位精要:详细记载人体穴位,包括穴位名称、定位、主治病症等。对穴位定位描述精准,为针灸临床准确取穴提供可靠依据。例如,明确指出每个穴位在身体的具体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便于医者操作。
针法阐释:系统阐述多种针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对每种针法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都有细致说明。还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合适针法,提高治疗效果。
病症论治:针对常见病症,如头痛、腰痛、咳嗽等,介绍针灸治疗方法。分析病症病因病机,然后提出相应穴位配方和针法运用原则。以头痛为例,根据不同类型头痛(如风寒头痛、肝阳头痛等),给出不同针灸治疗方案。
理论融合: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针灸理论与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在论述穴位和针法时,常引用经典理论作为依据,使该书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价值。
历史影响
规范针灸学:《针灸节要》对穴位、针法等进行系统规范,纠正当时针灸学领域的一些错误和混乱现象,为针灸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针灸学规范化和标准化。
指导临床实践: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实用操作指南。其病症论治部分,让医生在面对各种病症时能有章可循,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传承针灸文化:保存和传承前代针灸学知识和经验,为后世研究针灸学发展提供重要资料。后世医家在研究针灸学时,常参考该书内容。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