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辩证广注》,《伤寒论》研究性著作。一名《张仲景伤寒论辩证广注》,简称《伤寒辩注》。14卷。清代汪琥(苓友)辩注,刊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
汪氏认为:“伤寒之病,名虽为寒,其所见之证皆热”。故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前12卷专以辩注《伤寒论》,其法析取仲景原著有关六经脉证治法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阅并采辑古今诸家伤寒及有关著述内容,结合己见(多标以“琥按”二字)逐条予以阐释。其所补辑之各家学术经验,包括葛洪、陈延之、深师、孙思邈、张文仲、韩袛和、庞安常、朱肱、张洁古、刘完素、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陶节庵、王宇泰等名家。在论述治法及方剂方面,于仲景原著有所增补,是为本书一大特色。书中纂注《伤寒例》,并附昔贤对该篇之论注内容。卷13、14为“辨温病脉证并治法”、“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及热病针刺法”等。
本书与《中寒论辩证广注》合刊问世。
作者简介:
汪琥,清代医学家。字苓友,号青谿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先习儒,后改业医。博览前人有关伤寒著述,对伤寒造诣甚深。
康熙年间从友人处得武陵(今湖南常德)陈亮斯所著《伤寒论注》草稿,谓此书“极为入理,惜其书不全”,乃于康熙十五年至十九年(1676~1680)间专志著述,撰成《伤寒论辩证广注》十四卷。遵《素问》“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二者不宜混淆,故首取《伤寒论》热病条文,逐条广参各家论说予以辩注,颇多创见。对不少伤寒名著、名家亦有所论评。
又撰《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按前书体例逐条注说《伤寒论》属真寒证之条文,附于前书之末刊行。
另著《痘疹广金镜录》三卷、《养生君主编》三卷、《增补成氏明理论》《医意不执方》等,后两书已佚。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