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阁  > 所属分类  >  古籍   
[0] 评论[0] 编辑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即《石顽老人诊宗三昧》,是清代张璐撰,张登编诊法类书,一卷。初刊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张氏认为人有疾病,莫不见之于脉,同时对当时某些脉学论著,持非议态度,“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故撰本书。

全书共十二篇。首二篇为宗旨、医学;第 三至六篇为色脉、脉位、脉象、经络,介绍了色脉、脉 位、经络之常与变;第七篇列述《师传三十二则》,详 细讨论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 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 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象的主病机理,预后以及相似脉的鉴别;第八篇为《口问十二则》,历述古今辨证论脉的异同及脉证不合等有关问题,对临床上舍脉从证、舍证从脉、脉证合参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第九至十二篇为逆顺、异脉、妇人、婴儿,详辨脉象,力纠时弊,澄清脉学理论的模糊认识,是本书的特点。

作者简介: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17~1699年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

张氏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故一生著述颇多。着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习儒,兼攻医学,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山中10余年,以著书自娱,晚年回到苏州故里,开医馆,济苍生,曰张氏医馆,去世后,传承至其子张登张倬,乾隆4年,由扬州八怪郑板桥为张氏医馆题写碑匾曰苏轩堂。张璐一生学术和医药皆有涉猎,尤其对《伤寒论》很有研究,集30余年研究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还编成研究脉诊的《诊宗三昧》1卷、探讨孙思邈组方用药的《千金方衍义》30卷,阐发药性理论的《本经逢原》4卷。还仿照王肯堂《证治准绳》的体例,汇集古今方论,附以医案,编成《医归》16卷,后改名为《张氏医通》。其子张登、张倬亦习医,皆有著作。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生于1617年,大约卒于1700年,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本经逢原》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是张璐众多著作中唯一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脉诀阐微    下一篇 脉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