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
![]() |
麦冬 |
基本信息
别名
麦门冬、沿阶草、寸冬等。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产地
主产于浙江、四川等地。浙江慈溪、余姚、萧山、杭州一带的 “浙麦冬”,四川绵阳三台的 “川麦冬” 较为有名,均为道地药材。
采收加工
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较粗,中间或近末端常膨大成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小块根;地下走茎细长,节上具膜质的鞘。叶基生成丛,禾叶状,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花葶从叶丛中抽出,总状花序长 2 - 5 厘米,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单生或成对着生于苞片腋内;花被片 6,白色或淡紫色;雄蕊 6,花丝很短;子房半下位,3 室。浆果球形,成熟时蓝黑色。花期 5 - 8 月,果期 8 - 9 月。
药材性状
浙麦冬
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 1.5 - 3cm,直径 0.3 - 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川麦冬
较浙麦冬短粗,长 1 - 1.5cm,直径 0.4 - 0.7cm。表面乳白色,有光泽,质较硬脆,味甜,少黏性。
性味归经
性味
甘、微苦,微寒。
归经
归心、肺、胃经。
功效主治
功效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主治
肺燥干咳:可用于治疗燥热伤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等症,常与桑叶、杏仁、阿胶等配伍,如清燥救肺汤。
阴虚痨嗽:对于肺肾阴虚所致的劳嗽咯血,可与天冬、生地黄、玄参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之品同用,如二冬膏。
喉痹咽痛:因外感风热或肺胃阴虚引起的咽喉肿痛,麦冬可发挥滋阴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常与桔梗、甘草、玄参等药配伍。
津伤口渴:能滋养胃阴,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津,咽干口渴,大便干结等,常与玉竹、沙参、生地等配伍,如益胃汤。
内热消渴:可改善阴虚内热导致的消渴证,多与天花粉、知母、黄芪等药同用。
心烦失眠: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用于心阴虚及温病热扰心营,心烦失眠等,常与黄连、生地、竹叶卷心等配伍,如清营汤。
临床应用
方剂应用
麦门冬汤:由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具有滋养肺胃、降逆下气的功效,主治虚热肺痿、胃阴不足证。
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用于治疗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以及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配伍应用
麦冬配天冬:两者均能滋阴润燥,麦冬偏于润肺养胃,天冬长于滋肾润燥,相须为用,增强滋阴润肺、生津止渴之力,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咳嗽、咽干口渴等。
麦冬配生地:麦冬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两药合用,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滋阴润燥,用于热病伤阴,津亏口渴、心烦失眠等。
用法用量
内服:6 - 12g,可煎服,也可入丸、散。
使用注意
虚寒泄泻、湿浊中阻、风寒或寒痰咳喘者忌服。
麦冬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化学成分
麦冬主要含甾体皂苷类成分,如麦冬皂苷 A、B、C、D 等;还含有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如麦冬甲基黄烷酮 A、B,麦冬黄烷酮 A 等;此外,还含有多糖、氨基酸、挥发油、微量元素等成分。
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麦冬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冠脉流量,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可抗心律失常,降低心肌耗氧量。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麦冬多糖能增加免疫器官脾脏、胸腺的重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降血糖作用:麦冬能降低血糖,促使胰岛细胞恢复,增加肝糖原含量,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菌作用:麦冬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延缓衰老作用:麦冬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延缓细胞衰老。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